“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China Collegiate Computing Contest,简称C4)是面向全国高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的科技类竞赛活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创办。
一、竞赛名称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天梯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
(其中,“团体程序天梯赛”的相关通知之前已发布)。
二、竞赛目的与意义
人工智能创意赛是面向全国高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的科技类竞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校际交流,丰富校园学术气氛,推动“人工智能+X”知识体 系下的人才培养。
大数据挑战赛旨在通过竞技的方式,提升人们对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算法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大数据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问题,尝试创新大数据技术,推动大数据的产学研用。
网络技术挑战赛目的在于适应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对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促进学生在网络技术研究与设计、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相关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变革,促进创新教育范畴的产教融合、产学协同育人。
移动应用创新赛旨在促进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高校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水平,促进校际交流,丰富校园学术气氛。
三、参赛对象与要求
1人工智能创意赛
1.1参赛对象
本届竞赛面向中国及境内外高等学校在读学生(含高职、本科、硕博研究生等)。具体要求如下:
(1)参赛队员不限专业;
(2)可单人参赛或自由组队,每支参赛队伍人数最多不超过 3 人,允许本校内跨年级、跨专业组队;
(3)参赛队员必须为高等学校在册在校学生,报名须保证个人信息准确有效;
(4)每支参赛队伍须有一名指导教师,且指导教师必须为参赛队伍所属高校在职正式职工;
(5)竞赛期间,每支队伍有且仅有一次队员及指导教师个人信息的修正、更换机会。
另外,本次大赛鼓励原创性工作,要求作品的核心创意和主要开发过程在大赛期间独立完成,下列情况不推荐晋级下一轮:已产业化的项目、历届获奖作品或同类赛事中已获奖作品,并未有新的实质性技术突破。
1.2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须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探索有具体落地场景的技术应用创意方案,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工业、农业、医疗、文化、教育、金融、交通、公共安全、日常生活、公益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探索。
竞赛采用开放命题,参赛作品须使用百度AI 开放平台相关技术并遵循相关设计、开发指南与规范。参赛者应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由探索应用场景并自行获取相关数据,最终提交具有原创性并能够进行可视化应用展示的参赛作品。
竞赛分为赋能组(EasyDL/BML)、创新组(飞桨)和航天组(飞桨)三个组别,每支参赛队伍可根据自身兴趣及技术能力基础任意选择组别参赛,同一参赛队员(队伍)只允许报名参加一个组别。
2大数据挑战赛
2.1参赛对象
大赛面向全球开放,不限年龄国籍,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以及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业人员均可参赛。具体要求如下:
(1)可以自由组队参赛,具体组队要求见报名&组队的相关说明;
(2)参赛选手应保证报名信息准确有效,如队伍中的选手信息不符合要求,组委会有权取消整个队伍的参赛资格及奖励。
2.2作品要求
多模态短视频分类是视频理解领域的基础技术之一,在安全审核、推荐运营、内容搜索等领域有着十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条短视频中通常包含有三种模态信息,即文本、音频、视频,它们在不同语义层面的分类体系中发挥着相互促进和补充的重要作用。微信产品的内容生态繁荣,创作者覆盖范围大,导致短视频数据中普遍存在着模态缺失、相关性弱、分类标签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是实际应用中需要着重解决的技术难点。本赛题要求参赛队伍基于微信视频号短视频数据以及对应的分类标签标注,采用合理的机器学习技术对指定的测试短视频进行分类预测。
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阶段提供百万量级的无标注数据和十万量级的有标注数据用于训练;复赛阶段训练数据和初赛相同,主要区别是初赛阶段只提供视频抽帧特征,而复赛阶段提供视频抽帧原始图像。初赛阶段所有训练数据对参赛队伍开放下载;复赛阶段的训练数据为闭源数据,参赛队伍在腾讯云TI-ONE平台完成训练。
3网络技术挑战赛
3.1参赛对象
竞赛面向各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不少于2名、不多于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为参赛单位;团队所有成员在报名时按对参赛作品的贡献度自行排序;一位学生不能同时担任某赛项两个参赛团队的队长。鼓励跨专业、跨学科与跨高校组建团队,鼓励境外高校组队参赛。每支团队可有1至2名指导教师,允许有一名指导教师来自企业。每校报名限额根据不同赛项设置。
参赛资格以学生报名时所具有的在校学籍为准,已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参赛资格。竞赛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组别,以所有成员中的最高学历作为参赛团队分组的依据。学生所在高校负责学生参赛资格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候选奖项的团队须提供所在学校开具的学籍证明材料。
3.2作品要求
竞赛形式为作品赛,分为创意(A)、攻关(B)两大系列。
创意(A)系列包含三个赛项,除不限领域与主题的普通A赛项外,“A-ST”赛项专为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单独设置,“A-ICV”赛项专为车联网与交通智能网联单独设置;创意(A)系列参赛作品的主题、实现技术或平台均由参赛团队自行确定。
攻关(B)系列包括行业知名企业与机构参与规划的三个赛项,分别为未来网络的“可编程网络应用创新”、用友的“产业互联网数智应用创新”。攻关(B)系列参赛团队自主选择参赛项目,并根据对应的参赛项目指南进行作品的选题与实现。
(1)A系列的作品选题须至少关联以下网络技术分支之一:软件定义网络、云计算、边缘计算、云中开放网络软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网络安全、网络智能、网络数据分析、IPv6,可以是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或网络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部署与管理,或将网络与信息技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关注的应用热点或难点问题,鼓励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选题;有关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的选题建议申报“A-ST”专项,参见附件1的“A-ST赛项指南”;有关智能交通网联或广义车联网的选题建议申报“A-ICV”专项,参见附件2的“A-ICV赛项指南”。B系列的作品选题由组委会提供专门的赛项指南,各参赛院校与队伍参照对应的赛项要求自主确定具体作品选题。
(2)按不同竞赛阶段的要求,以相应的形式申报作品成果;挑战赛阶段的最终作品为可用的网络系统、实物或软件,并在作品选题或应用领域、设计思想或方法、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开拓或创新。
(3)作品的主要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由参赛团队成员独立完成,不存在任何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且未曾在任何其他赛事中获得过全国性奖项。
(4)严禁作品涉及不健康、淫秽、色情等违规(法)内容。
(5)参赛报名时必须选择参赛作品对应的系列及赛项,即A系列的赛项A、A-ST、A-ICV,或B系列的赛项B-EP1、B-EP2。
4移动应用创新赛
4.1参赛报名
每个参赛队可在竞赛官方网站(http://www.appcontest.net)完成报名。参赛队员应是高等学校的在册和在校学生。参赛队伍在网站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需要由所有队员签名(可电子签名)后提交至网站。晋级至复赛阶段需要提交具有所在学校(或学院)教务部门盖章或指导教师签名(可电子签名)的报名表。此外:
(1)提交作品应为参赛成员原创作品,组委会有权要求提供原创性说明,如弄虚作假,组委会有权取消相应的奖项和奖励,并由参赛成员承担相应后果;
(2)创新赛道每支参赛队最多由3 名队员组成,创意赛道每支参赛队最多由 2 名队员组成,参赛队员原则上只允许调整一次,最迟必须在复赛提交作品截止时间前以书面形式向组委会提出,获得批准后方能调整参赛队员;
(3)每个参赛队必须有一名指导老师,最多两名。指导老师必须是参赛队所属高等学校的正式教师。一位指导老师可以作为多支参赛队的代表,负责竞赛活动中的指导和联系等工作。
4.2作品要求
本次竞赛中创意赛道的作品须以iOS/iPadOS 系统设计开发的应用程序(App)为原型,并须符合 iOS/iPadOS 系统的产品特性。创新赛道的参赛作品须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创性应用程序(App),参赛App 应基于 iOS/iPadOS 系统设计开发,并须在 iOS/iPadOS 相关设备上顺畅运行。鼓励参赛队伍下载使用 Swift 语言进行开发。作品主题须紧扣竞赛推荐的应用领域及其他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能源、健康医疗、环保、养老、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物流、与社会创新相关的物联网、食品安全、与社会服务相关的大数据/云服务等。参赛者可自由命题,自行搜集、获取相关数据,提供解决方案并能在移动设备上实际运行。参赛队伍须将参赛作品上传至本次竞赛官方网站。在上传参赛作品时,各参赛队须按本规程的要求提交参赛作品相关说明信息。报名截止日期之前,各参赛队伍可随时修改、完善、更新已提交的报名信息。创意赛道与创新赛道初赛不区分评审,各参赛队伍初赛晋级后需选择任一赛道继续参赛。
初赛提交参赛作品时,必须提交作品说明文档(App 简介),可自主选择提交 App 效果图、宣传海报等。进入复赛提交参赛作品时,选择创意赛道的参赛队伍必须提交作品说明文档(App 简介)和视频,可自主选择提交产品原型图。选择创新赛道的参赛队伍必须提交作品说明文档(App 简介)和视频,可自主选择提交部分源代码。
进入决赛后,创新赛道的参赛队伍可对作品继续进行完善,但不能变更作品主题和内容,并根据决赛要求提交视频和可在移动设备中运行的App 应用。参赛作品以作品提交截止日期前提交的最后一版为准。进入决赛的参赛队伍如有上线至 App Store 的需求,组委会可免费为其提供开发者账号,在准备作品演示的过程中(决赛参赛作品须能进行现场演示),苹果公司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四、竞赛时间
1人工智能创意赛
6月15日,报名及初赛材料提交截止
7月31日,复赛材料提交截止
10月上旬,全国总决赛现场答辩
2大数据挑战赛
4月26日–6月21日,报名&组队
5月30日–6月22日,初赛
7月1日–8月5日,复赛
8月下旬,决赛
3网络技术挑战赛
2月20日-4月7日,线上报名
4月8日-4月9日,报名审核
4月10日-4月16日,资格赛
6月18日-6月28日,选拔赛
8月23日 -9月12日,挑战赛
4移动应用创新赛
5月4日,初赛作品提交
5-6月,复赛培训
7-8月,集训
9月,决赛
五、报名相关事项
1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c4best.cn/)。
2参赛同学须加入xhjc1188新黄金城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QQ群获取详细信息。QQ群号:970880255
3联系人:王老师,QQ:76670203
注:本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与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是两个不同的竞赛。